溯吾先民於清康熙雍正年間,奉迎五王陸續渡海來台,集結頂蚶仔寮(即今頂山村)群居,公
元一八二二年,台江內海洪水泥積,逐成平陸,適宜開墾,公元一八四六年即清道光丙午年農曆二月,頂蚶仔寮三十六戶擇定現住地遷移集結,與頂蚶仔寮耆老協商王爺跟隨乩童原則,恭迎池王爺、三王爺、太子爺三尊神聖來境庇佑;首境民集結現住地後,取名下蚶仔寮(即今龍山村),設置香案祭拜天地與三尊神聖,奉三尊神為開基神聖,尊池王爺為開基主神,齊集岸前同飲血酒,誓言此後風雨同舟,患難相持,有如同父母所生,不得大姓欺負小姓,三人欺負兩人,違者願受天譴。
為得永續和睦,首境民以姓氏別人數多寡計分六柱,黃、蔡、陳、吳、王等五姓各為一柱,
林、李、許、周、楊等姓合為一柱,村中事務悉由六柱公推耆老商議處理,六柱耆老再互推耆老長者一人,為一村之領導,雖組織因時移而異,村眾仍沿續首境民制定的耆老制度,分由六柱推舉耆老、董事會、管理委員會等成員,掌理王爺祭祀及公產管理相關事務,嗣因村眾衍繁,原有六柱已增為七柱。
三尊開基神聖,伴隨首境民集結,庇境佑民,神蹟無數,開基池王爺尤其顯赫,與村眾關係
深遠,備受村眾倚重,開基池王爺於公元一八七O年因祝融身歸天庭,村眾感念殷切,不甘斷絕香火,村耆林金典倡首重雕三尊池王爺供奉;公元一八五八年,首境民蔡傑等在西海頂港仔捕魚,發現半浮沉難船而前往視之,未及沉沒的船尾樓奉祀湄洲天上聖母、順風耳、千里眼三尊神像,虔誠奉請至竹筏後,難船即沉海底,始知聖母神力維護難船,乃恭請回村奉祀;公元一九一八年,因緣際會恭請由大陸漂流在西海五王港王船內玉勅代天巡狩三千歲來村奉祀;其後陸續增加供奉皇勅五王李、池、吳、朱、范王爺、玉勅代天巡狩五王蕭、岳、金、紀、伍王爺、田都元帥、黃虎將軍、黑虎將軍、大夫人媽、二夫人媽、三夫人媽、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眾神聖;公元一九六三年龍山宮修繕時,村眾群至赤山龍湖巖後山嶺取
土,雕塑土造大尊池王爺,配置水晶眼,奉為鎮殿主神。
公元一九一七年,村眾先恭請赤山龍湖巖佛神蒞臨村觀察村中山龍水局,其後與在西海五王港請回奉祀的代天巡狩三千歲及眾神聖合力降壇美化山川地理,指示開通水路,調整龍脈,勾劃雙龍蟠村的水流格局,指示填造上植榕樹,內埋神器的土崙,策壯龍脈及化解由玉成村筆直沖向本村的水流煞氣,以期蔭佑村嗣;公元一九三一年,庄內危厄事故多起,眾皆驚悚而祈求池王爺,降壇稱係外人在庄東新圍仔挖掘南北向排水路直透七股溪,因而斬斷龍脈所致。村眾聞悉冒死抗爭,終能阻止開挖,並恭請池王爺安置紅線串連的錢幣,接續被斬斷的龍脈,穩固雙龍蟠村的水流格局,龍山村從此人傑地靈,世代平安。
首境民遷移集結始期,赤貧如洗,冒險與海搏鬥,撈捕西海海產維生,胼手胝足,拓墾四周新生地建立家園,唯勤唯儉,嘗盡一百年來呷蕃薯簽乾配鹽水湯的苦楚生活,村嗣始能苦盡甘來,漸次發展,此情此恩,念茲在茲;而首境民以迄所奉祀眾神聖,適時解民危厄,澤被村眾,為感載神恩,村耆林登祿等於公元一九三三年倡首始建廟宇,取名龍山宮(王宮),將原奉祀在簡陋草寮(公厝)的眾神聖,恭請至龍山宮奉祀;公元一九六三年,龍山宮丹青剝落,村耆吳順治等倡首修繕,因而煥然一新;公元一九九一年,龍山宮已老舊,村耆黃聬等倡首重建,村眾群起捐款,耗資逾億元,望之堂皇。
茲值龍山宮重建完竣,德感神恩之餘,也倍懷先民由下蚶仔寮、下山仔寮、下山村、龍山村一路走來,首尾合計一百六十年的滄桑,龍山宮重建委員會特囑村眾黃正安於公元二OO五年農厝六月十八日池王爺聖誕撰文誌之。
中華民國乙亥年五月二十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