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 龍山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由台17線行至七股村,轉向西沿176線約2公里即可進入龍山村。龍山村面積8.1平方公里,境內有「下山仔寮」聚落及「海寮仔」小聚落,民國98年(2009)底人口2121人。
日治初期的「蕭壠堡下山仔藔庄」包括下山仔藔、中藔、海藔等聚落,以及西側的廣大海坪,迄日大正9年(1920)改隸「七股庄下山子寮大字」,戰後設村時名為「下山村」,村民覺得名稱不雅,民國53年(1964)改為「龍山村」。今下山子寮與沙崙寮(中寮村)聚落屬「龍山宮」祭祀圈,海寮仔距離下山子寮約有3公里之遙, 自成「龍海宮」祭祀圈。

昔日有帆船小碼頭,「棧寮」就在七股溪下游北岸,大約是已廢的「龍園」餐廳位置。後漁港西移,就在民國90年(2001)興建「富麗漁村」牌樓──本村重要的地標後方,今漁港受港道縮小的限制日益嚴重,但該處仍是全村生活機能最強之處,龍山國小、商店街、拍賣漁市、漁港、庄廟龍山宮連成一線,街上亦有業者經營民宿及餐廳,「七股鄉海岸保護協會」亦設立於聚落北側。

今龍山村西側海岸的沙汕為「網仔寮汕」,因平時經常看到有人曝曬魚網得名,是臺南縣西部海岸六大沙汕之一,沙汕內側即為七股潟湖區,居民在此養蚵、捕撈魚獲。龍山、海尾寮港口附近皆有許多吊蚵吊架,吊起後各自搬運至自家內鋟蚵仔。而聚落西邊,七股溪、樹林溪(七股大排)和三股溪合流處北側,為「紅樹林保護區」。近年山仔寮港及海寮仔港皆具觀光漁筏碼頭功能。

由下山子寮沿南31線向西南,為「七股鄉第七公墓」,當地稱為「塜山」,放眼望去「墓厝」林立,無論建築規模或是數量皆甚為可觀,七股鄉公所於民國96年(2007)亦興建「七股鄉納骨堂」於此。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下山仔寮
今「下山仔寮」係一大型聚落。清道光初年台江內海大量陸浮,道光26年(1846)「頂山仔」部份居民原欲遷至今下山仔寮庄南「塜山」(今龍山公墓)之地建庄,但該地早已為六成」陳姓勢力範圍,故輾轉入墾於此成庄,因位於「頂山仔寮」之南邊,將此地名為「下山仔寮」,亦簡稱為「山仔寮」。

後來居民陸續移入,庄內各姓宗族漸趨複雜。黃姓有2支,以「四房黃」為主;另一黃姓屬「西湖派」與溪南村黃姓同宗。許姓有3脈,1支與中寮、沙崙寮(中寮村)許姓同宗,源於大潭寮許侃德公後裔;另1支源於泉州府晉江縣。周姓有3支,其中1支源於嘉義布袋。其他吳、陳、王、林、李、楊等各姓各1支。在開庄之初,各姓共36戶,庄民即共議以「姓氏」進行整合,共分為6「柱」:人數較多的黃、蔡、陳、吳、王等5姓各為1柱,人數較少的林、李、許、楊等姓合為1柱,無論廟事及庄內大事,由各柱各推「老大」共同議決,由昔時每年農曆7月29日的普渡亦以此6柱輪流。庄民並設香案歃血立誓,彼此間「大姓不可欺負小姓,三戶不可欺負兩戶」,居民所佔據的墾地,包括在庄頭北邊闢建廣達94甲的「水澤湖」、沙崙寮(中寮村)周圍,以及聚落西邊,由頂山子聚落分得的300多甲海埔(日治昭和年間為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徵收闢為鹽田)等,均為「公產」。

昔日的小宗族今已繁衍壯大,原來什姓的1柱,近年改為許、楊2姓合1柱,李、林2姓合1柱共7柱,迄今如遇庄內大事,仍循傳統模式解決。

第二目 海寮仔

由下山仔寮循南31號線往西南約3公里處、在七股溪下游北側的小聚落。原為內海,在清末(1895年前後)才有青鯤鯓的周、王、林各姓移住,後又有吳、蔡各姓移入,接著又有佳里港墘子黃姓1戶、70 篤加邱姓移入,71 居民在此從事漁業,現多從事養蚵。此地原為海底,所以稱為「海寮仔」。現在設有「海寮觀光碼頭」,有遊客漁筏帶領觀光客遊七股潟湖;聚落西邊,七股溪、樹林溪(七股大排)和三股溪合流處北側,為「紅樹林保護區」。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四房黃」黃姓宗族
「四房黃」黃姓宗族係源於三寮灣黃姓,先是遷移頂山仔,大部分宗族成員輾轉遷入下山仔寮,今頂山黃姓僅剩1戶。入墾之初的情形已不可考,目前黃姓族人所認定的「4房」先祖為黃欽、黃永、黃志及黃番4兄弟。族人間原以輪祀方式,將四房先祖牌位奉請回家中祭祀,並於每年正月初3於爐主處進行食祖活動,多年前神主牌位已請入佳里「黃祖厝」,黃姓族人於民國89年(2000)共議,隔年(2001)開始,食祖活動將改於每年冬至前的星期日,於庄南之宗祠「江夏堂」舉行。

第二目 吳姓宗族
吳姓來台祖吳拾觀,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吳厝鄉18都」,清嘉慶年間入墾今將軍鄉,後遷居本庄,詳細情形已不可考。民國82年(1993)於七股鄉第7公墓(龍山公墓)建祖塔「延陵堂」,每年清明節舉行宗族祭祖食祖活動。

第三目 陳姓宗族
此系陳姓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入墾情形不詳,後裔分居於沙崙寮與下山子寮。民國82年(1993)以「陳姓宗親會」之名,建祖塔「潁川堂」,位於七股鄉第7公墓(龍山公墓)入口處附近。

第四目 蔡姓宗族
蔡姓主要源於嘉義布袋,入墾者始祖年代、名諱不詳,昔時曾於每年清明祭祖完後進行食祖活動,由於宗族後裔外移,大約於民國1980年代停止此活動。

第五目 楊姓宗族
楊姓來臺祖為楊教,原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第 3都新恩里新安堡霞陽社」,係清雍正12年(1734)入墾北勢山寮(今佳里鎮番子寮)。楊教生6子傳3房,其中之一房楊改,楊改之子楊應瀧移墾「和順寮」(今臺南市安南區)。楊應瀧生5子,其第肆子楊光白遷入下山子寮,後裔子孫分居下山子寮及中寮。於民國82年(1993)於七股鄉第7公墓(龍山公墓)區建「慈恩堂」。

第六目 許姓宗族
許姓宗族大致有兩系。其一為許以逮、許溪(1817─1876)父子後裔,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第10都曾安社」,來臺時先入墾頂山仔,後遷移下山仔寮。許全成(1920─2007)於民國58年(1969)倡建龍山公墓區第1座「祖塔」,每年清明節各地子孫返回祭祖。當年娶媳婦者必返鄉敬告祖先,祈求祖先保祐,宗族則以公款購贈1把「遮傘」,象徵祖先永遠庇祐新人之意,頗為特別。其二為下山子寮、沙崙寮與中寮許姓「3大房」,原籍「福建省詔安縣」,係後港、大潭寮許姓來臺祖許侃德公派下後裔。民國92年(2003)建「懷恩堂」於龍山公墓之鎮山堂後方,開始以在每年的清明節祭祖後,以山仔寮、沙崙寮、中寮之順序,依序輪流辦理每年的食祖活動。

第七目 王姓太原堂
下山子寮與沙崙寮王姓同源,始祖為王雍(1722─1787),應是王雍後裔由頂山子遷入本庄。民國 77年(1988)於龍山公墓區建大型祖塔「太原堂」,亦於聚落南側建宗祠「太原堂」,宗祠2樓供奉祖先牌位,天花板彩繪上「24孝」圖畫。 「沙崙寮」王姓係王雍長子王營(?─1796)後裔王等(1852─1890)的後代子孫。而「海寮仔」聚落的王姓源於「青鯤鯓」,與沙崙寮王姓不同宗,也於宗祠「太原堂」建成後加入食祖活動,頗有整合為地方性宗族意味。
王姓宗族每年祭典有4次:1為「冬至」,於宗祠祭典,並辦理神主牌位入嗣事宜;2為「大寒」,於「祖塔」祭祖,並辦理入塔事宜;3為「清明」,於祖塔祭祖;4為每年農曆9月12日,以王雍之忌辰「做總忌」,並辦理食祖活動。 

第八目 「開閩王祖」食祖會
是由居於今臺南縣市、台江內海沿岸之王姓宗族共同組成的食祖會,成員以聚落為單位共分為15柱,74 輪祀「開閩王祖」─沈尤王(唐僖宗時期帶兵入閩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3兄弟)。龍山村王姓為其中1柱,是一個地域性的王姓宗族團結祖織,每年農曆2月10日為食祖日,由15庄輪流舉辦,民國99 年(2010)輪由龍山村王姓宗族舉辦,祭祖及食祖活動於王姓宗祠太原堂舉行,與會者達5、6百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