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北七股的聚落


北七股的聚落

北七股,包括後港、大潭、城內、頂山、篤加、西寮等6個村,就開發的年代而言,北七股應是七股鄉最早開發的地區,後港、城仔內、水師寮一帶,在明鄭時期即有漢人入墾形成聚落,在當時,現在的七股鄉範圍內,大概只有這一帶屬於陸地,其餘皆在台江內海內。

相對於七股鄉的其他區域,北七股也是內海陸浮最早的區塊。清領初期,居住在內海附近的居民為求謀生而「搶海坪」,在內海搭寮、插旗以圈閾勢力範圍,後來海水漸退,墾民佔據海中洲汕,頂、下大潭寮、頂山仔、西寮和篤加等聚落,都在乾隆年間形成。

2~300年來,各聚落居民順應自然環境維生:後港、城子內一帶仍可農耕;大潭寮、篤加到頂山仔以養殖漁業為主;頂山仔在日治末期開始因鹽業需求成為大庄,迄近幾年鹽業停採為止;而西寮仔曾為帆船港,可為漁港也可運貨,當內海逐漸淤塞而功能漸失。

在日治中、末期,日人先是進行海埔地改為農田,再是因投入戰爭而改徵收海埔地以為鹽田,逐漸形成一個以「後港」為中心的「北七股」區域概念。也因為農業、鹽業發展及戰
爭的需求,各聚落間的幾條重要交通路徑也都此時期闢建。

在日治末期,不少居民遷移到今高雄市、臺南市討生活。聚落居民移民高雄的年代要比內陸早一些,且一直延續到戰後,有更多的人往北部移動。都市移民潮致使北七股各聚落人口外流、老化情形較其他區塊要快。

都市移民的思鄉情懷,在「庄廟」與「宗祠」相關事務上表現得一覽無遺。移民每年的進香活動,都市移民返鄉的參與度極高,並回饋捐獻、興修庄廟;而各聚落的大姓,幾乎皆在庄內興建宗祠,一方面解決宗族外移者的祭祀問題,另一方面也藉由大型的祭祀活動達成聚族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