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十份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由台17線行經國姓橋北岸,轉173線向西行經永吉村,即可進入十份村。十份村位在曾文溪以北,永吉村之西,西到海,北界為三股溪(大塭寮排水),是整個七股鄉最西南方的行政村,面積廣達15.2平方公里,民國98年(2009)底人口為1662人。

十份村的名稱,始於早已被沖毀、居民數度遷移的「十份塭仔」。清同治年間,陳、黃二姓請墾最初的「十份塭」再招來佃農共同墾耕,最初佃民大多來自「外渡頭」,日明治37年(1904),曾文溪改道由三股溪河道經國賽港後入海,十份塭被沖毀,居民遷至公地仔(今永吉村境內)的西南邊重建聚落;日明治44年(1911)曾文溪再度改道,回到經十份塭、青草崙後出海的途徑,庄民再遷回原來的庄址南方、曾文溪的北岸建庄;至昭和年間,該聚落被規劃在曾文溪治水工程堤防內的河川地,所以又被迫再次南移至現址(曾文溪南岸,現在屬於臺南市安南區),分為十份塭、下十份塭及溪埔3庄。日治初期,十分塭與五塊寮2個土名,皆屬西港仔堡十份塭庄,日大正9年(1920)改隸七股庄十分塭大字,戰後沿用這個名稱設「十份村」。

但在民國36年(1947),臺南縣將原「七股庄」曾文溪以南之地換給臺南市,所以十份塭等3聚落已改隸臺南市安南區。因此,今本村境內有五塊寮仔、九塊厝、金德豐及新吉庄等4個聚落,皆位於台61線以東,4庄皆有庄廟,分屬聖護宮、神帝府、正王府及唐明殿4廟祭祀圈。
村內農業以種植哈蜜瓜為主,種植面積逾20甲,因為距海太近,必須在每年的4─8月休耕,引圳水灌溉以免土壤鹽化。今台61線以西的「美國塭仔」及「曾文海埔魚塭」(詳見本章「三股村」節)則與三股村無明顯分界,以生產鹹水養殖的魚種(如虱目魚)與蝦、貝類混養為主。

村境內擁有豐富的溼地生態資源,以及世界稀有鳥種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金德豐聚落內的建功國小、聚落南側的「國立臺南大學七股校區」,以及位於曾文溪河口處黑面琵鷺保護區的「黑面琵鷺保育研究中心」,研究或課程規劃皆以生態為主軸。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五塊寮仔
清咸豐9年(1859)時,已有包括黃姓(樹林村「振生堂」祖派下第4房之後裔──黃閗、黃盾等兄弟)、七十二份(竹橋村)張姓等四、五戶人家住在今「五塊寮仔」聚落南邊、曾文溪行水區內埔地,以「五塊寮仔」為庄名。後來有「九股仔」(三股村)黃待的後裔黃疊先遷至今聖護宮後方定居,而原「五塊寮仔」聚落在日治初期,日明治44年(1911),被曾文溪大洪水沖毀,黃、張等姓部分庄民向北遷居現址(一部分遷到臺南市沙崙寮)結為新聚落,仍以「五塊寮仔」為名,目前是十份村最大的聚落。

第三目 金德豐
位於今五塊寮仔西南邊的小聚落,以「金德豐魚塭」地名。日治末期,樹仔脚人王教、王成壽、王裕、學甲李法、公塭仔高財傅等人先後來此地開墾「金德豐魚塭」而得地名,戰後民國38年(1949)王家將魚塭轉給頂山子人杜粗、杜先讚等12名姪伯兄弟繼續經營。
另一說,民國35年(1946)頂山子人杜南、杜和、杜粗、陳仙養、和陳仙端5人合股,向高合同購買百甲荒埔地,闢為魚塭。後來陸續又有漚汪人吳深江及黃天文、方著、侯金鎮等人前來經營鹹水魚塭。迄今形成多姓聚落。

第四目 九塊厝
在金德豐仔之西,由溪南寮、青草崙(臺南市安南區)一帶的黃姓、三百二十萬(永吉村)等各地移入的翁姓,以及頂山子(頂山村)吳姓入墾成庄,最初有一字排開9間南北向的草厝,稱為九塊厝。另一個說法,是1924年以前,來自頂山子吳道5兄弟及三百二十萬翁哮4兄弟共9人建立的聚落,原居住於曾文溪堤防內,因屢遭洪水侵襲而日人下令遷移現址。

第五目 新吉庄
在「五塊寮仔」聚落之北,最早是「大塭寮」郭姓開墾之地,取新結成庄之意,稱為「新吉庄」。

第六目 美國塭仔
民國36年,臺南縣以曾文溪為界,將青草崙、土城仔等地共計406甲魚塭地售予臺南市,總價「舊台幣」1億2千萬,並利用這筆經費開闢七股鄉十份村和三股村西側的470公頃海埔地成為魚塭,民國39年(1950)完工,「放租」予人經營。當地居民見到面積之大、金額之高,又正值臺灣接受美援時期,所以誤以為是美援開發,並且口耳相傳此為「美國塭仔」。

第七目 曾文海埔魚塭
民國52年(1963),臺南縣政府擇定美國塭仔西側、昔日的「國賽港」一帶水域圍海築塭共1,600公頃(實際可用1241公頃),規劃為「虱目魚養殖區」,民國56年(1967)完工,優先由農、漁民「承購」。曾文海埔魚塭的建造,由臺灣省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負責,建造當時由監獄犯人開墾,亦雇用當地附近的農民以牛車搬運沙土以建塭堤,目前則屬國有財產局,由漁民承租。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黃姓「振宗堂」
樹仔脚「振生堂」祖派下第4房黃振宗,其子黃甚山公遷徙情形待考證,甚山公生黃雪、黃閗、黃執、黃盾。其中黃閗(1798─1858)及黃盾(1800─1860)於道光初年移墾「五塊寮」,以黃閗後裔世系較清楚。
黃閗係「振生堂」祖第4代後裔。黃閗生5子,其中3子有嗣:1為黃近(1831─1889),後裔居永吉、三股仔、十份塭;2為黃當(1840─1911),後裔居五塊寮仔;3為黃返(1843─1881),後裔居三股。
此系黃姓原初即有在冬至前的星期日進行食祖酒活動之例,以擲筊方式輪祀「祖爐」:
先擲筊決定庄頭,再由各庄參與者擲筊決定當年爐主。另於民國75年(1986)宗族共議興建「墓厝」,每年清明節宗族群聚祭祖。

第二目 其他宗族
五塊寮仔張姓宗族每年農曆12月13日參加食祖酒活動(詳見本篇「竹橋村」節)。杜姓宗族源於頂山子,係後港西(後港村)杜姓後裔,每年清明前星期日參加後港杜姓宗祠祭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