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頂山村

頂山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頂山村的北邊為將軍鄉三吉村,西、西南、南、東方被西寮村、塩埕村、中寮村及城內村環繞,面積6.1平方公里。全村只有頂山子一個聚落,其村落的公用墓地位於南25線及南26線交叉路口處(在將軍鄉三吉村境內)。民國98年(2009)底全村人口數1020人。

清領初期,頂山子為內海中突出的沙丘,原名蚶寮山。聚落內部的陳姓宗族支脈很多。最早移入從事漁業的漚汪陳姓農夫,應該是其中一脈。而較重要的一脈,是原籍漳州府的陳教(1703─1774),在清雍正11年(1733),奉三山國王由「蔴荳堡舊埕」移入,並在乾隆年間陸續圍墾聚落東南方的「合記魚塭」(俗名「貓耳魚塭」)達百餘甲。陳姓之後陸續有張、吳、鐘、林、杜等各姓移入。

頂山仔聚落庄民原大多以養魚為業。日昭和12年(1937)「南鹽社」的鹽業開發(南區),聚落條件及庄民生活發生重大變化。據〈頂山村沿革〉,南鹽社強力徵收庄民魚塭500甲,改闢為鹽田,庄民大部分改以承攬鹽田維生,僅有少數較富有者離庄發展,承租畸零魚塭地繼續養魚者亦為少數。也開始陸續有外地鹽工遷入,自成一小聚落。

在日治末期進行鹽業開發之前,庄民出入聚落僅利用魚塭的土堤,若遇下雨泥濘不堪,對外交通相當不便。而拜鹽業開發之賜,今聚落的聯外路徑,皆在日治末期開闢:南25線道往北接上南30、26線,向東可至佳里鎮、向西可往青鯤鯓。

戰後庄民向政府陳情,要回南鹽社未開發為鹽田的魚塭地,繼續從事虱目魚養殖。即便如此,戰後村落附近仍有紅蝦港塭、公港塭、潭尾塭、大坪塭、四和塭等魚塭,大多飼養虱
目魚,總面積超過400甲,無論質或量,頂山村養殖的虱目魚曾居全臺之冠。

在鹽業停工後,鹽民紛紛遷出聚落,人口大量衰退。鹽業公共設施如鹽民衛生室、鹽警碉堡等皆逐漸成為廢墟。村內原有頂山國小,民國90年(2001)8月因招生人數不足被降為後港國小頂山分校,民國97年(2008)8月正式廢校。

村內的祭祀圈相當單純,全村共同祭祀原名「保興宮」的「頂山代天府」、村落入口處的山神廟、田都府,以及村落東北方路口的林元帥廟。全村分為東北角、西南角及西北角三角頭。吳姓角有角頭信仰,祭祀的神明為城隍爺,是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毀神佛時,庄民在
佳里街搶救回來的,原在吳姓角頭內輪祀,民國89年(2000)建城隍壇。民國70年(1981)
陳姓角頭自建三山國王宮。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頂山仔
據《代天府沿革碑》誌,清康熙末年,漳州府居民結伴渡臺,發現台江東畔有一形若鯉魚之小嶼,嶼背有沙丘如魚鰭,鯉魚尾部開叉,中有深溝,船筏可自由出入,是天然的漁港;且淺處可養蚶蛤,深處可捕魚,遂建寮定居於此,名曰「蚶寮山仔」。
清領中葉,因庄民常年遭受水災沖毀魚塭,內海逐漸陸浮但鹽分太重不利農作,部分居民往南移墾山仔寮(今龍山村)、中寮仔(今中寮村)等聚落時,為有所區別,則改稱此地為「頂山仔寮」,稱後來拓墾的山仔寮為「下山仔寮」。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三山國王宮暨陳姓祖厝
今庄內的三山國王宮,原址(頂山村81號)即為來臺祖陳教(1703─1774)派下的「祖厝」,陳姓宗族於民國70年(1981)原地改建為今貌,陳姓仍稱「祖厝」。
陳教原籍漳州府龍溪縣28都劉瑞保玉江上社,在清雍正11年(1733),奉三山國王由「蔴荳堡舊埕」移往,陳教生文通、文曉、傳宗3子,長子文通(1750─1802)傳嚴光、清耀、清晏、福順、爵5子,為頂山仔「陳姓五房祖」;而文曉、傳宗的後裔族系較為混亂。今廟中祀奉的「三山國王」只有1尊,40 很難判別此尊究竟是巾山、明山或獨山之中的哪1位。41 廟的右側祀奉的是陳教派下的長房、2房及5房歷代先祖,以及在日治初期,由唐山來臺教授頂山仔庄民宋江陣的師父──徐仕金的神主牌位。採每年國曆10月25日為祖先祭典日,宗族齊聚祭祖並設宴聚會,每年都有150人左右參加。

第二目 頂山鐘氏宗祠穎川堂
據〈頂山鐘氏宗祠及鐘姓祖厝沿革〉及〈頂山鐘姓宗族族譜簡表〉,42 清康熙年間,鐘姓宗族居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乾隆年間開始來臺者多。而頂山鐘姓的先祖鐘老,是由今麻豆鎮的客仔寮移入,派下3大房,迄今傳至第9代。
民國96年(2007)由頂山鐘姓第5、6、7代共同發起,於原來的「鐘姓祖厝」(頂山村84、85號)原地改建,民國97年(2008)11月完工,名為「穎川堂」。其正殿祀奉「大眾爺」,正殿右側祀奉鐘姓列祖列宗,以每年的元旦為祭祖日。

第三目 廟南張姓宗族
張姓宗族可追溯最早的祖為張倩(1757─1818),死後葬於漚汪,另有記錄張家名諱不詳之祖先,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分府13都芋長(頭)庄」之祖主牌。張倩後裔子孫世居頂山子,於七股鄉第2公墓興建祖塔,每年清明節聚族祭祖,並組織「張家兄弟聯誼會」,宗族於每年農曆正月初3於庄內舉辦會餐。

第四目 其他各宗族祭典
除陳姓及鐘姓宗族外,林姓亦有祖厝,並組織宗親會,於每年國曆1月1日舉行祭祖祭典並於廣場會餐。陳教派下的3房及4房亦於每年同1日,各自在陳姓3房祖、4房祖的祖厝舉行祭祖。而吳姓分成兩宗,其中1派為來自今將軍鄉「四埔吳」的後裔,皆在冬至舉行祭祖;另1派吳姓,來臺祖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18都溪尾」,大約於嘉慶年間來臺定居頂山,後裔遷居中寮及溪南。

第五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公港塭的陳長哖
1840年前後,有1位來自唐山的陳姓老人,在頂山子聚落南方的海坪圍築魚塭,面積約有5、60甲,即為「公港塭」。陳姓老人自己經營魚塭,人家尊稱他為「陳長哖」,如果把魚塭看做是一個合股公司,「長哖」即經營魚塭的「總經理」,打理魚塭的事務,據說這是頂山子養虱目魚的開始。陳長哖一直經營公港塭到老死為止,其間每年都為了保護魚苗促其平安成長、護塭岸免遭洪水沖垮而與大自然博鬥,死後村人為感念他的恩澤,公港塭每年的盈餘都留有「櫃底錢」140元做為陳長哖的祭祀之用。

第二目 不燒的王船與爬刀梯習俗
頂山子庄廟代天府最特別的是「王船」與「爬刀梯」習俗。廟右前方有1座王船閣,裡面奉祀一艘裝設於鐵牛車上的王船,相傳王船是早年在廟的西南邊約100公尺處撿拾,但舊王船已腐壞,現在的王船是另外新造的。每年王爺生時,會「出航」於廟前供庄民祭拜,而每逢參加3年1科的「蕭壠香」,則會參加刈香遶境活動。

另外,昔時庄內不寧靖,在神明指示下舉行「爬刀梯」,過程大致為:乩童赤足爬登108級刀梯,之後庄民鑽刀梯則會保平安,儀式結束後拆除刀梯。此活動成為頂山代天府最特別的習俗,不過,並非每年舉行,只有當年神明指示才會辦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