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千江有水千江月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的景致,給人的印象雖是鹽田魚塭交錯縱橫,一大片的水域包圍,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卻孕育了眾多動人的文學作品。
吹拂著帶有鹹鹹海水位的微風,捧讀著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桂花巷、白水湖春夢,蔡素芬鹽田兒女、王家祥倒風內海,沿著台十七線公路,望眼看去的角色,即是書中的實際場景。在無垠的海岸沙地中,遊人彷彿化身為堅毅的鹽田兒女,走進鹽分地帶文學的原鄉。

鹽鄉、詩鄉、文學原鄉
鹽分地帶指的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北門郡,包含了現在的佳里、學甲、北門、將軍、西港等鄉鎮,這幾個鄉鎮不但是鹽鄉、漁鄉,也是文學家的重要活動地,文風鼎盛。一九三三年吳新榮與郭水潭、莊培初、徐清吉等人,領導文友們組成佳里青風會、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文學家們寫下鹹苦的生活與奮鬥不倦的大眾現實生活,因此被各地文人稱為「鹽分地帶派」文人。
作品多半以當地的人民生活為主,充滿拓荒的奮鬥精神與鄉土風情,令人感動不已。

雖然生活條件並不優渥,然而外在環境未曾打消創作者執筆的熱情,文學藝術的花朵在此地燦爛綻放,在地作家完成了一部部令人驚艷的文學作品。濱海鹽分地帶的人文風氣從日治時期延續到今日,吹過了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在這片土地的作者,有李萬居、陳奇祿、黃勁連、黃文博、吳密察、黃武忠、洪通、楊青矗、蕭麗紅、謝武彰、莊柏林、蔡素芬、簡簡、林山龍等等。他們是最能體會思地情懷,真誠直率下筆描繪當地生活的創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