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義合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義合村面積3.9平方公里,2009年底人口數1361人,位於永吉村之東,以台17線為界,境內包括「頂義合」及「下義合」2聚落。由台17線行至台糖加油站,轉南38線向東約300公尺,或由173線行至槺榔村,轉南33-1線向北約300公尺,即可進入「下義合」,再循南33-1線往東北約300公尺,可至「頂義合」,繼續前行約400公尺即可抵達「樹仔脚」(樹林村)。
民國59年(1970)欲在「南七股」設立國中,「下義合」因位處南七股各聚落的中心點,故擇定庄廟保興宮後(北)方設立「後港國中竹橋分部」,初期借用庄廟廂房上課,民國61年(1972)獨立為「竹橋國中」,也因此有人誤會此聚落屬竹橋村。

村民曾經大面積種植洋香瓜,大約在民國85年(1996)前後產量最大,但近年來農作病害嚴重,影響收穫量甚大,部分村民只得帶著種植生產技術,在麻豆等各地租地縛耕,村內大部份農業呈現休耕狀態。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頂、下義合
「義合」原名「二合」,是取陳、黃二姓合作,在此地將菅仔埔墾闢魚塭之意,後來取
其諧音改稱為「義合」。133 「頂義合」及「下義合」南北相對,兩庄入墾時間大約同時,
「樹林溪」恰流經兩庄之間。「頂義合」聚落較小,以黃、陳、潘為大姓。「下義合」聚落
較大,是義合村的主要聚落,村內的活動也大多在此舉行,又分為「東爿義合仔」及「西爿
寮」。
「頂義合」黃姓源於「樹仔脚」,陳姓源於「學甲中洲」,而潘姓係「佳里南勢」之西拉雅平埔族「潘大番」後裔。「下義合」之「東爿義合仔」以陳姓為主,清光緒12年(1886),來自學甲的「中洲陳」之陳貓、陳古、陳硯、陳碨和陳劍等人首先入墾;清光緒20年(1894)來自「堀仔頭」的陳教、陳在、陳塗、陳火入墾「破仔塭」(今保興宮附近),陳姓聚集成庄。而「西爿寮」則為「樹仔脚」庄黃姓後裔,大約與「中洲陳」同時移墾所形成的宗族聚落。

第二目 農場寮仔
位於下義合西側、今已消失的小聚落。此地原有日本人宿舍,聚落附近在2次大戰末期,經常遭受美軍轟炸,因而炸成好幾個大堀,戰後臺糖公司供給外地前來租墾的農民居住,人數最多時有10多戶,已在民國79年(1990)後拆除,大堀也全數填平。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東爿義合仔陳姓
以「中洲陳」為主,陳姓宗族每年農曆正月初3,於庄內進行食祖活動。清明節則回「學甲中洲」參加祭祖活動。

第二目 「西爿寮」黃姓
黃姓主要入墾始祖為黃棖之後裔,另有一部分黃姓係樹仔脚黃蒲後裔輾轉移入(詳見本章「樹林村」節)。黃棖係「樹仔脚」「振生堂祖」派下第6房黃世寶(1748─?)之曾孫。黃棖之祖父黃雍,父名諱不詳,至黃雍之父應仍居於「樹仔脚」(樹林村),黃雍為長房,另兩房兄弟名諱不詳。
「西爿寮」黃姓宗族除參加「振生堂」之食祖活動外,早年已將「第6房祖」黃世寶之神主牌位請入佳里「黃祖厝」,黃雍及黃雍之父的神主牌位,則與樹仔脚另2柱輪流祭祀及辦理食祖活動。並於義合庄內擇地興建「祖厝」,由「黃祖厝」請回「第6房祖」黃世寶之神主牌位,並將黃雍之父及黃雍的神主牌位入祀。

第三目 頂義合潘姓
相傳潘姓先祖「潘大番」原為居住在今佳里南勢的蕭壠社平埔族,擁有由埔頂到佳里、共100甲以上的土地,因為愛吃鴨蛋,被漢人用盡心計「以蛋換地」,不斷的失去土地,後來,漢人更用初收成的香蕉去除果實後的「硬梗」,偽裝為屍體,嚇得「潘大番」不敢再住在南勢,他的後裔數十戶遷至「頂義合」購買魚塭定居,從事養魚及行船(漁筏)的工作,南勢現已無潘姓居住。 相傳「潘大番」死後,子孫為他建了規模很大的墳墓,建材極為講究,以敲碎的磁碗為剪黏裝飾,據傳墳墓地點就在「番子塭」(大埕村)附近,然而墳墓亦隨著土地的流失,在數十年前就遭到後來的漢人地主所拆除。潘姓宗族於每年農曆過年,於庄內祖厝祭拜「大祖」的祭祖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