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大埕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大埕村面積4.4平方公里,民國98年(2009)底人口數2185人。進入大埕村的主要路徑有二:一為由佳里鎮往西南,循176線經大寮村進入;二為循台17線,至176線交叉口轉向東北循176線前行,即可進入本村。

日治初期,「鹽埕地仔」、「三合仔」、「番仔塭」與「大藔」等4個聚落,於日明治34年(1901)時隸「西港仔堡大藔庄」,迄日大正9年(1920)改隸「七股庄」「大寮」大字。戰後設村時,劃鹽埕地仔、三合仔及番仔塭等3個聚落為「大埕村」。3聚落分別屬永興宮、佛龍宮及隆明宮祭祀圈,3聚落庄廟各設有活動中心供庄民聚會、休憩。

據說日治時期,七股庄役所原計劃設於七股寮,時測量大隊經過鹽埕地仔,地主黃乾自動獻地並說服日人將庄役場設於此。因此,大埕村西與玉成村、七股村僅一路之隔,但七股鄉的所有行政服務中心,幾乎皆設在本村境內。

沿176線由東北而西南,道路兩側的公家機關及學校,依序為:郵局、七股鄉農會、昭明國中、中華電信服務中心、農田水利會七股工作站、鄉公所、鄉立圖書館、鄉民代表會、衛生所、七股鄉戶政事務所、七股國小、中華電信工務所,另於永興宮前有七股鄉立慢速壘球場,堪稱七股鄉服務機能最強的行政村。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鹽埕地仔
清乾隆53年(1788),大洪水沖毀位於「洲仔尾」的「洲南場」鹽田,「洲南場」的鹽民遷徒到此地重新闢灘晒鹽,「鹽埕地仔」地名由此而來。86 清道光3年(1823)的大風雨,鹽民因整個「洲南場」再度遭到沖毀而遷離。迄1865年前後(同治年間),土地鹽分漸淡,黃姓、陳姓以及蔡姓等入墾,現在是大埕村中人口最多的聚落。

第二目 三合仔
清道光3年(1823)以前,此地仍為內海海岸。有一說清光緒年間(1885年前後),有學甲庄三寮灣黃姓3戶、朱姓3戶移入,黃姓3戶移入時,在當地合力建造了3戶小屋,並開墾土地,所以稱為「三合仔」。另一說,是繼黃、朱2姓之後,有呂姓移入,所以「三合仔」有黃、朱、呂三姓合庄之意。

第三目 番仔塭
「番仔塭」原指的是昔日平埔族人經營魚塭之地,後來在魚塭附近建立的漢人聚落,也被以「番仔塭」稱呼。迄1895年前後,佳里庄埔頂的黃姓及七股庄篤加的邱姓移住,兼營養殖及農業。92 日治末期,來自學甲草坔賴姓移入。
番仔塭聚落大約細分為三地,庄南「五塊寮仔」、庄北「頂頭番仔塭」及庄東「番仔塭」。埔頂黃姓最初移墾於「五塊寮仔」,建有5間草寮而得地名。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黃氏江夏堂
「黃氏江夏堂」是鹽埕地仔、十一份仔及蚶寮等聚落黃姓的宗祠。相鄰的各聚落中黃姓皆為大姓,且皆互有血緣關係,只是世代務農,原無明確的族譜,自然沒有大型宗族祭典。
民國42年(1953)由宗親42人創立宗親會,祖宗牌位每年以擲筊的方式輪流在會員家中祀奉,每年冬至在值年爐主處舉辦食祖。
多年後並著手建立族譜,雖迄今仍無法建立完整族譜,但歸結此3庄黃姓係「五大房」後裔:第1大房黃旺公、第2大房黃任公、第3大房黃塔公、第4大房黃反公、第5大房黃福公,始有興建宗祠之議,遂於民國86年(1997)興建宗祠「江夏堂」,至此食祖活動則固定在宗祠舉行。

第二目 陳姓祖厝食祖
「鹽埕地仔」陳姓先祖入墾年代及情形已難考據,據陳家人的說法,應與北門嶼、永康市六甲頂的陳姓有血緣關係,此點待考證。祖厝中留有陳鄉(1781-1817)、陳王恬(1782-1851)、陳田(1812-1890)、陳黃芋(1812-1886)等先祖牌位。陳姓宗族能清楚溯及的先祖是陳明光(1842-1899)、陳蔡葉夫婦,陳明光派下9大房,其中2房可能外移或倒房,所以有7大房傳世。每年冬至前的星期日,陳姓宗族於祖厝前食祖,參與人數約200人。

第三目 蔡姓宗族
即前任鄉長蔡舜忠之宗族。大埕村蔡姓與大寮村蔡姓早年仍有共同的神主牌位,依耆老的記憶,可能與佳里鎮三五甲「榮昌堂」蔡姓宗族互有族親關係,但並沒有直接的族譜證據得以證實。
大埕村蔡姓最早的移墾者,為蔡主、黃漾(1847-1912)夫婦,生蔡漢(1873-?)、蔡吉、蔡文理、蔡賜、蔡全等5子,宗族繁衍至今。民國88年(1999)年由蔡仙福等人發起,成立「大埕蔡氏宗親會」,辦理每年食祖酒活動、祖神何仙姑及凰雲仙女聖誕祭典、每年大寒整理祖墓例行工作,並負起籌建宗祠、追查先祖源流與事蹟、整理族譜等任務。
訂於每年農曆正月初1辦理「食祖酒」。祖先神主牌位則由5大房子孫有志者,於食祖活動上擲筊決定下年爐主,次年活動則移至下個爐主家中辦理,每年參與人數大約180人。

第四目 其他宗族
三合仔庄黃姓早年已將祖先牌位入祀佳里鎮「黃祖厝」,每年冬至參加「黃祖厝」食祖。番仔塭庄賴姓係日治末期由學甲草坔移入,賴姓後裔每年農曆正月初3回學甲草坔參加祭祖活動。

第五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番仔塭公廨
循176線道路行至大文國小,轉鄉道向北,行經孔雀山莊後見小路左轉向西,就會到達「阿立祖廟」與「萬善祠」。是目前七股鄉境內唯一被調查到的平埔族公廨,每年農曆9月初5,舉行拜「海祖」祭典,祭典中有「燒阿立祖船」的儀式,相當特別。
一般認為是有一西拉雅族蕭壠社北頭洋人「阿海」,率族人乘舟在埔尾溪登陸,大家稱他為「海祖」。他為人淳樸和善人情味濃,因某年農曆9月初5被雷擊斃,後人為紀念他,原來在今廟西北方約200公尺處,用茅草、竹柱建造一簡單的小寮為廟奉祀。
亦有耆老認為,「海祖」是萬善堂的主祀,阿立祖指的是「祀壼」。另據1926年時的採訪,在1865年前後,有「曾文郡官佃庄土名牛稠子及大內庄嗚頭」的熟蕃(平埔族)共5戶在此地從事經營魚塭的工作, 一併提出供讀者參考。

第二目 風光一時的海產街
在民國78年(1989)開始,沿176線的大埕村至玉成村路段上,道路兩側總計近20家海產店,打著「每盤100元」的名號,吸引不少遊客特地前來品嚐新鮮又便宜的美食,成為當時七股的地標之一,曾經風光一時,如今熱潮已過,餐廳僅剩幾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