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溪南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沿台17線行至七股溪橋南岸,見「溪南春休閒渡假漁村」大型看板,轉南31-1線向西約
200公尺可見「古榕」,即為聚落入口處,沿道路南北兩側為「溪南村」聚落區。
溪南村面積4.4平方公里,境內僅「溪南寮」1聚落,屬寶龍宮祭祀圈。先民入墾「溪南寮」定居的年代較「七股寮」稍晚,且因位於七股溪之南,昔時稱為「下七股改」。日治初期,「上七股藔」與「下七股藔」、「六成」等3庄於日明治34年(1901)合隸屬「蕭壠堡七股藔庄」;迄日大正9年(1920),「上七股藔」、「下七股藔」分別改稱為「七股」、「下七股」,並改隸「七股庄」「七股」大字。戰後設村則沿用「七股」為名稱「七股村」。 戰後分設為1村,即以「溪南寮」之名,命名為「溪南村」。

全村地勢相當低漥,每逢臺灣南部大水災必陷於汪洋中,尤以道路南側更為嚴重,聚落以道路北側為主。也因常年飽受水災之苦,傳統稻作及甘蔗農作連年欠收,近年來大多休耕或轉作。民國98年(2009)底人口只剩431人,為全七股鄉人數最少的行政村。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五間閘(柵)/羊寮仔
清乾嘉年間,在今「溪南春休閒漁村」門口附近(七股溪分流匯入口),設5間閘
(柵)門引水捕魚,是本村最早有漢人活動的紀錄。嘉慶、道光年間,泥沙淤積,四處的原
野蔓草,再有墾民進入牧羊,稱「羊寮仔」。

第二目 八股仔/下七股寮
清道光年間,墾民分為8股在這裡墾荒,稱為「八股仔」,是漢人定居之始。而因地處
七股溪南岸,稱此地為「溪南寮仔」或「下七股寮」。聚落內以黃姓為最大姓,主要集中在
廟東,清末另有林、陳、黃、吳、陳、蔡、李、侯等姓聚居於此。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林姓宗族
本村林姓與七股村林姓同系,詳見本章「七股村」1節。

第五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營仔」古砲台
耆老口述在今「溪南春休閒渡假漁村」西側,「陸王宮」之對面魚塭內,舊地名為
「營仔」,相傳在清領時期駐軍於此,並設有一「古砲台」,數十年前仍有遺跡,耆老憶及
當時孩童在砲台穿梭嬉戲的景象,感覺仍歷歷在目,但遺跡早已全毀,如今僅能口傳。
以地理形勢,以及玉成庄耆老述及其庄民周姓及陳念(1871-1909)於清治時期經營帆
船臺灣與大陸米糖貿易致富,係由七股溪「國賽港」進出口來判斷,此砲臺應為古「國賽
港」的防禦工事。

第二目 成行的林投樹
在1904年《臺灣堡圖》及1926年《臺灣地形圖》上,「下七股」至「十一份」有一傳統
小徑,為昔時本聚落對外聯絡的主要路徑之一(即沿今南31-1線,台17線以西,此舊路徑今
已不存在)。耆老回憶當時沿途皆為林投樹,具防風功能。可能是1858年Robert Swinhoe在
「國賽港」外1哩遠望陸地所見,「有一行樹在模糊的山脈下向內伸入一段路」之景觀。77
據六成聚落耆老口述,此為一龍脈。

第三目 挖堀仔屯厝地
從1904、1926年的歷史地圖上觀察,「下七股寮」聚落南側有好幾個「大堀」,即為昔時庄民平時洗澡、洗衣用的「食水堀」。由於聚落地勢低漥,建屋時必須挖土以將地基墊高以防水災,故隨著聚落的發展,也形成了好幾個水堀,庄民利用為「食水堀」。

第四目 食八股仔井水,小姐肥擱水。
溪南寮聚落區北側私人田園中,有1口淡水井,井水清澈甘甜,且源源不絕不曾間斷。
在自來水未達庄內之前,此井是溪南寮、七股寮、六成庄等附近聚落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
時而可見庄人擔著水桶排隊打水的景象,目前仍為活水井,今每年則以庄內公款補貼900元
使其保存。
相傳曾有人欲在此井附近建墳墓,而庄廟神明不允許,於是與對方的地理師不分晝夜的鬥法,在古井附近時而出現紅火及青火相鬥的畫面,後來此人就放棄了在井邊建墓的念頭。
此井水質清澈,女孩們以井水為食用水,有護膚美顏效果,故早期有「食八股仔井水,小姐肥閣水。」一語於地方上流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