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中七股的聚落

中七股的聚落

「中七股」包括塩埕、中寮、龍山、溪南、七股、玉成、大埕及大寮等8個村。
其中,今大寮、塩埕、破坪一帶,在清乾隆20年(1755),漢人在此闢海坪為鹽田,加上1758年,洲仔尾「洲北場」被洪水沖走後遷移至此,成為廣大的「鹽埕地」,是「中七股」最早陸浮的,也是「中七股」最早有漢人入墾的一區。

在清道光3年(1823)的洪水沖毀鹽田,也改變了地貌。第一批入墾的鹽民,1825年復晒不成後,大部分遷移至北門嶼繼續晒鹽;洪水帶來大量的泥沙使台江陸浮,使得由舊鹽埕地往外(至今大埕、大寮、溪南、七股、玉成等村境內)連成一大片「菅仔埔」,並在西側內海(今龍山、中寮、溪南等村境內),形成浮洲與荒埔,吸引附近聚落的居民移墾,「中七股」各聚落大抵都在19世紀中後期形成。而位於最西邊的塩埕村,則是在日治末期鹽業開
發,始有聚落出現。

19世紀的幾次大洪水,將「七股溪」往西延伸,溪口處成為古「國賽港」重地,清兵設「營仔」及「砲臺」駐守。到了日治時期,擇定「鹽埕地」做為七股庄的行政中心,興建「庄役所」。戰後延續日治時期的規劃,176線道路沿線公家機關比鄰,服務機能相當強大。再加上戰後的鹽業規劃,捨棄日治末期的規劃,重心轉至塩埕村,整體而言,「中七股」實為整個今日七股鄉的發展中心。

整個中七股的宗族發展,大約都在100多年,各宗族對於入墾始祖及宗族分支情形不難探察,因此各宗族源流、以及繁衍系譜幾乎相當清楚,因此相對而言,「中七股」的宗族活動相當熱絡,各宗族凝聚力表現於宗祠、祖塔的祭祀,以及「食祖」的活動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