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大潭村

第二節 大潭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大潭村是七股鄉最北邊的村落,全村面積2.5平方公里。戰後設村時,設為「頂潭村」
及「台潭村」等2村:「頂潭村」包括頂潭寮、謝仔寮和三塊厝;「台潭村」取「大潭」之
諧音為名,包括頂、下大潭寮及西爿楊。但是人口持續大量外流,至民國67年(1978)時頂
潭、台潭2村合併為1村,名為「大潭村」。8 據七股鄉戶政事務所統計,民國98年(2009)
底,全村人口數為790人。
村落的西、北邊皆僅以大排水溝與將軍鄉三吉村相鄰;東、南、西南側分別為七股鄉後
港村、城內村、頂山村。由於1926年的《臺灣地形圖》將此地標示為「後港大潭寮」,且日
治以來,設於此地的學校、派出所等公家機關皆以「後港」為名,所以戰後的地圖(包括行
政地圖)都誤將此地標示為「後港」,只看地圖經常會被誤導此地為「後港」。
今南24線向東經番仔厝可至漚汪,原是清代舊路徑。南26線、南28線是日治初期(1904
年以前)才開闢,向東、東南分別可經佳里番仔寮聚落的北、南側進入佳里鎮,有公車停
靠,是早期村民重要的對外交通工具。由南26線向西可接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今台17
線與南26線交叉口,有七股鄉農會直營加油站。
頂、下大潭寮庄成庄於清乾隆25年(1760)以前,9 陳、許等各姓來此圍墾海坪養魚,
道光年間內海陸浮加遽,楊、洪等更多家族加入拓墾。但土地鹽份重,可耕地甚少,由《臺
灣堡圖》觀察,日治初期聚落區以西、以南皆為淡水看天塭。日治中期,嘉南大圳開通,
1930年前後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計劃在看天塭進行土地改良,並種植防風林。不久,1937年
卻因日本挑起第2次世界大戰,因應大量的戰爭用鹽需求,在此地設立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
(南鹽社),在村落西側開闢鹽田。台17線(西濱公路)原最初是日本為戰爭而設的補給道
路,南30線、南25線則是因鹽業開發而設,可通往頂山子聚落。
此外日治中後期,後港公學校(1928年)、後港聯合保甲事務所(即「保甲」、1936
年)等公家機關陸續設於此,而南鹽社及三和商工株式會社合作,計劃在大潭寮造一與鹽工
業有關的新市鎮,庄內外也有鐵路將鋪設至大潭寮的傳聞。聚落附近開始有人炒作地皮,也
常有汽車、外國人在此地出入,流動人口高達上百人。頂山子陳仙降等多位七股庄地方議員
共同投資,在大潭寮聚落西側購地開設「龍宮閣」(菜店)。「龍宮閣」建物有兩層樓,1
樓為大廳及撞球檯,2樓為酒席及賭場,有一座大型的「俄羅斯輪盤」,可謂繁華一時。
戰後,國民政府並未延續原有計劃,日治中期由看天塭轉作的水稻田,因為緊鄰鹽田,鹽份太重無法農耕,紛紛改作魚塭養殖,魚種以虱目魚為主。民國40年前後,曾設置七股
鄉農會大潭辦事處,具金融機構功能。11 民國51年(1962)曾興建「北七股」的小型零售
市場。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教,於此成立後港國民中學,是七股鄉第一所國民中
學。12
原「南鹽社」在民國38年(1949)轉為鹽務查緝機關,民國39年(1950)7月在此設
置鹽警第1大隊部,除辦公室外,東側還有鹽警宿舍區,另成一處小聚落,今已廢。民國60
年(1971)鹽警改制成為警察系統,1971-1973年間,此處成為「臺灣省警察學校臺南分
班」,負責訓練兩期鹽警,今也已成為廢墟。日治時期的「菜店」在戰後停業,先是改作
「七股鹽場公會」會址,後來在1970年代初期,整修為鹽警訓練時的學生宿舍「自強莊」,
之後就廢棄不用,今早已成廢墟。13
由於本村為兩村合併,所以有台潭、頂潭兩個社區活動中心,另有漁民活動中心(原中
山堂改建)。社區組織則有大潭社區發展協會及大潭關懷中心為村民運作。
村內的祭祀圈極為複雜,原皆為後港祭祀圈,今頂潭屬「永安宮」祭祀圈(1962年創
建),謝仔寮翁姓、三塊厝仔、下大潭寮、及西爿楊屬「龍安宮」祭祀圈(1962年創建),
而謝仔寮翁姓、西爿楊分別於民國52年(1963)、民國79年(1990)自建角頭廟。另外,謝
仔寮的謝姓因血緣關係,祭祀圈自始隸屬於後港東天后宮。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大潭寮
漢人移民之初,稱「內海」為「大潭」,在內海陸浮前,先民在潭邊搭寮捕魚,故有
「大潭寮」的稱呼,而至清雍正初年,在許府墓園附近仍有「大潭」存在。14 當地人簡稱為
「頂潭」或是「頂寮」,一直到同治年間「大潭藔庄」才出現在方志中。頂潭寮以陳、洪為
大姓,陳姓移入的族系很多,有陳三元、陳光明、中洲陳、中寮陳等各系移入的不同說法。
「下大潭寮」以許姓為絕對大姓,居民是明鄭時期移墾後港西的許姓來臺祖──許侃德
公的後裔。侃德公派下5大房,下潭許姓聚落屬5大房子孫的共有地,但數百年來只有大房、
3房及尾房(5房)之部份後裔陸續遷入。
第二目 謝仔寮
位於下大潭寮之東邊、今後港國中北邊的小聚落,最早是謝姓的開墾地。據傳此地謝姓
與後港東謝士騰有血緣關係,所以屬於距離較遠的後港東天后宮祭祀圈,日治時期的行政區
劃分,亦屬於後港東管轄。庄內寶佛堂的前、後各有1口水井,早年頂、下大潭寮庄內完全
無法抽取淡水,庄民必須推著「水車」來此取水,可說是大潭寮人的生命之源,現已湮沒荒
草間。聚落西側另有幾戶翁姓人家,早年參加後港西唐安宮祭祀圈,現在為大潭寮龍安宮的
一角頭。

第三目 三塊厝
謝仔寮以東約50公尺處的陳姓小聚落,最初只有3戶人家,所以稱為「三塊厝」,亦有
人稱為「陳大榕的厝脚」。
第四目 西爿楊
緊鄰許姓聚落西側,僅以今南24線之隔的小聚落。聚落為今佳里鎮番仔寮楊姓後裔移墾
建立,長久以來許、楊2姓相互間關係密切。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臺南許姓高陽堂
座落於大潭村龍安宮前的「臺南許姓高陽堂」,係七股鄉「後港西」及「大潭寮」許姓
共同的宗祠。許姓來臺祖為許老行,諡侃德,「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門外第三都田中央,
在明鄭時期來臺,派下分5大房傳世。
民國70年,由大潭寮許姓暫借用龍安宮後殿約20坪地,初創「許姓宗祠」;民國78年大
舉整修開基祖妣──吳四娘墓園(地圖上標示為「許府墓園」);迄民國82年著手規劃興建
宗祠及位於後港西的許侃德公墓園。許姓宗祠建物係仿板橋林家花園之「淶青閣」建造,民
國84年(1995)12月宗祠完工運作,每年有清明、冬至兩次祭典。除了宗祠之外,許姓各小
宗族興建祖塔的風氣極盛,計有各房柱大大小小的祖塔13座。

第五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日本人來,大潭寮無去一支鼓吹。
1895年乙未之役,在臺灣各地民軍抵抗日軍的事件頻傳,漚汪人林崑岡動員北門半島
上住民抗日,死傷難以估計。在這場戰疫中,大潭寮人許古、許吹2人,也在此役中喪命,
畏於日人強力統治,大家噤口不談此事,2人的神主牌位也未留下,只取2人名字之諧音,以
「日本人來,大潭寮無去一支鼓吹」15 一語流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