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殖民經濟下的產業文化史(台南觀光月刊第二期)

台南食物自荷治植糖以來即偏甜,食物屬性與殖民時期的蔗糖外銷和種植息息相關;因台南府城的“Sweet City”除了表示城市食物與菜色之屬性,也與產業發展歷史相聯結。保有傳統素材、飲食文化、飲食空間、烹飪方法及在地經濟特性,皆讓美食小吃文化得以存在於城市各個角落。美食小吃的文化傳承讓當代文化觀光城市的庶民生活及生產方式得以延續,這是一種具有綜合傳統與現代的城市幸福經濟。

殖民經濟下的產業文化史

西元1624年至16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也成為第一個有系統統治台灣的政權。當時的政治中心-熱蘭遮城建立在台南安平,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為建立能與中國貿易的據點,遂於西元1624年佔領台灣。在考量過台灣的環境之後,荷蘭決定在台灣生產砂糖,因而引進了牛隻和吸引漢人來台,更改良耕種方法。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則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台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政經農業的發展也連帶影響到飲食文化的多變。

西元1895年至1945年為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政府的統治策略為「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來治理。日本首先從事基礎事業之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是,設法讓日本的資本家來取代英、美等國在台灣的商業利益。首先利用台灣的農產品建立加工業;西元1900年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直接經營砂糖製造。糖業是當時台灣工業的主體,以糖來加工所製成的食品種類亦多樣。

無論歷經多少改朝換代,盛產蔗糖的環境,也形塑了台南美食微甜的特性,台南特有的傳統美食和口味至今彌久不衰,即使社會現代化,人們仍對傳統口味念念不忘。

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城市幸福經濟

台南自古以來稱之為府城,是台灣最早發展的區域,並以古蹟為數眾多及質量兼具的小吃而聞名全台,稱為「台南小吃」。 所謂小吃,是一般民眾在正餐之間的食品,它的食材大多簡單的就地取材,都是當地所盛產。因遵循古法,又能隨時代演繹不斷創新;加以物阜民豐、養殖漁業發達,不但內容豐富、素材多元,而且烹飪精巧、風味獨具,早已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

台南小吃美食的發展起源於廟口人群聚集的地方、夜市等等,歷經社會變遷及發展,從早期挑著擔子或推著攤車,如今一家家歷史悠久的老店,象徵台南人的飲食習慣,形成台南小吃文化。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的行銷時代,經由各項美食活動的促銷、資訊媒體的曝光,小吃經營型態也以不同面貌呈現。從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強調裝潢、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兼具傳統風味,都會讓饕客產生時空交錯的幸福感。

許諾懷舊慢活的甜蜜城市

忙碌的現代人愈來愈注重生活品質與養生,強調「慢活」的概念,也就是「緩慢生活」,不再瞎忙;亦有「漫活」一稱,指的是「浪漫生活」,增加生活情調。台南是適合發展養生慢活的城市,留心一下便能在緩慢的生活步調或悠閒自在的環境中找回原來快樂的自己,慢活的樂趣也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論是親人、戀人、朋友之間的相處,那份真正情感的快樂讓台南成為名符其實的甜蜜城市,就如同文學大師葉石濤所言:「台南是一個適於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click he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