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後港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後港村位於七股鄉的東北角,面積1.15平方公里。戰後設為港東村及港西村等2村。由於戰後人口因持續外流驟減,至民國67年(1978)時將港東、港西2村始併為1村,名為「後港村」。村落北邊與將軍鄉西湖村、西華村,西、東南方與佳里鎮的漳洲里、頂廍里相鄰;
東、南邊為七股鄉大潭村、城內村。村內包括後港東、後港西、過港等聚落。據七股鄉戶政事務所統計,民國98年(2009)底,全村人口數為690人。
後港村藉臺南縣26號縣道(簡稱「南26線」,以下敘述均同)、南28線向東南可至佳里鎮,向西可往大潭寮。南26-1線為南北走向,連接後港東、後港西聚落,再向南至城仔內聚落。聚落南側有與南客運佳里往青鯤鯓公車站牌,同「大潭村」節。
後港聚落於明鄭時期就已成庄,後港東黃姓、後港西許姓在該時期皆已入墾。當時船隻可從台江內海沿古航道進入,港口在今後港東天后宮前,相較於「後港西」,昔時「後港東」要繁榮得多,各樣的生活消費(買菜、買豬肉、剃頭店⋯⋯)及娛樂(撞球間、酒家⋯⋯),皆集中在天后宮附近。

在1904年《臺灣堡圖》中可見後港聚落內,各建物之間皆為密密麻麻的竹林,耆老補述除刺竹林外,還有許多林投樹,至民國40、50年代仍是如此景觀,防禦性很強。
據《七股庄鄉土誌》描述,日治末期的後港村境內早已是沃野平原。今港口及航道早已淤塞,已縮小為小水溝。早期村民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甘蔗、水稻、甘藷、黃麻、玉米的收成都相當不錯。在民國40-50年代,曾有薄荷工廠開設於村內,附近居民種植薄荷風氣頗盛,而工廠開工時,空氣中瀰漫著清涼的香氣。
由於原為港東、港西兩村,後港東屬「天后宮」祭祀圈,後港西屬「唐安宮」祭祀圈。
民國67年(1978)兩村合併為1村,故村內設有港東、港西兩個社區活動中心。而原來有兩個社區理事會組織,也在民國83年(1994)整併,現為後港社區發展協會。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後港

後港舊名「后港」,明鄭時期漢人入墾時,此處仍是船隻往來頻繁的小港彎,相傳帆船可直接航行至今天后宮前。因為地殼隆起和泥沙堆積作用之下,逐漸失去內海及港道功能,今日的後港已是沃野平原,僅留下與「港」有關的地名做為見證。

第二目 港東
清代只有「後港庄」之名,後港人原以「港」為分界,以東為「東勢」、以西為「西勢」。日治初期始有「後港東庄」、「後港西庄」之名,「後港東」即為位於「後港」東邊的聚落。
港東聚落居民較為分散,現共分為四角頭:東邊角、南邊角、什姓角及中角。東邊角為飛沙崙仔脚小聚落,以黃姓為主,部份後裔遷居青鯤鯓;南邊角是「過港仔」,亦稱「南爿過港」,據說從前須跨越竹橋才能過去,居民以陳、林2姓為主;「中角」以謝、鄭、洪姓為主,及少部份黃姓,謝姓係由學甲謝姓遷入,又與大潭村謝仔寮謝姓有血緣關係,洪姓源自北門蚵寮;廟北為「什姓角」,有王、楊等多姓雜居。

第三目 港西
舊稱「後港西」,因位於「後港」的西邊聚落而稱之,為杜、許、黃各姓聚居地。許姓開基祖為明鄭時期來臺的許侃德,後裔居住在唐安宮附近,派下大房、3房及5房部份子孫,陸續遷移至大潭寮,民國70年(1981)在大潭寮設有許姓宗祠;杜姓先祖杜雙官在清朝中葉移入,定居在許姓之東側,民國81年(1992)建立「京兆杜氏宗祠」。

第四目 棧埔
今天后宮前的廣場,舊稱「棧埔」,是舊碼頭堆積貨物之處。據耆老口述,貨物由碼頭上岸後,運到「驛站」(即日治時期設置的「蔗埕」處)後,再轉運到各地。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京兆杜氏宗祠
據〈京兆杜氏宗祠沿革碑〉,後港西杜雙官在清朝中葉來臺,杜雙官在清代為貢生,清光緒6年(1880)去世後葬於後裔杜寶藏田中,墓園在日治時期遭強迫毀壞,墓碑保存在杜五音(日治時期保正)家中,迄民國81年(1992)杜家人合力建立宗祠,方才安置在宗祠內右側牆上。杜雙官傳文、武、顯、要、吉五子傳世,家族祭祖日期原為每年農曆10月15日,現在為方便後裔返家參加祭典,則以每年的10月15日的前1個星期日舉行祭典,家族於祭典後聚餐。4 遷移至頂山或十份等村之後裔皆會回到後港參加。

第二目 許真人祖佛會
「許真人祖佛會」係由今臺南縣曾文溪以北:新營市的王公廟、太子宮、茄苳脚,鹽水鎮的尾寮、田寮、大埔、麻油仔寮,學甲鎮的大灣,下營鄉的蚵寮仔,官田鄉渡仔頭、西庄,將軍鄉的漚汪東甲、口寮,七股鄉後港西、大潭寮,佳里鎮的佳里興,以及北門鄉的三寮灣、西埔內,總計18個會份庄頭的許姓宗族共同組成,其分佈範圍達南北16公里,東西22公里之廣。而許侃德公派下許姓後裔建立的兩個庄頭:後港西及大潭寮許姓,皆分別為此祖佛會的一員。
各庄許姓人,皆尊口中的「真人公仔」──許真人(許遜)為祖佛,每年農曆11月27日聚合於值年爐主處,以庄頭擲筊輪祀的方式流傳。在清代動亂的臺灣社會上,兼具聯絡宗族情誼與相互串連以求自保的功能。此會在民國96年(2007),以急水溪為界分為兩會,分別繼續以輪庄方式流傳迄今。

第五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拜帆伯公仔
相傳後港東謝姓的先祖為清雍正年間來台的謝士騰,他的生平事蹟詳見〈人物志〉,而後港東人口中的「帆伯公仔」,據說就是當時幫謝士騰掌船的人。謝士騰殉身後,謝氏的武館被焚毀,所以「帆伯公」在港口附近搭寮養鴨,據說他平時待人和善,但終身未娶,所以死後庄人將他蓋一草祠在武館舊地,直到日治初期開闢今南28線,才將小祠移至現址。每逢6月初8,後港東人都不忘要祭拜「帆伯公仔」,成了一種當地特有的習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