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樹林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日治初期(1901)樹仔脚、頂破坪、下破坪及十一份仔等「土名」屬西港仔堡樹仔脚庄,迄日大正9年(1920)改隸七股庄樹子脚大字,戰後設村時,樹子脚自設一村,名為樹林村(而頂、下破坪及十一份仔則另設為看坪村)。

樹林村面積5.1平方公里,民國98年(2009)底人口數1405人,全村境內僅樹仔脚一聚落,由173線至竹橋村轉南37線向北約1公里,即可抵達,若再繼續北行旋即進入塭子內聚落(佳里鎮),此路徑直通佳里市區。或由173線至槺榔村,轉南33-1線向東北,經下義合、頂義合(義合村)聚落後進入本村,此二路徑為日治初期即已形成的舊路徑。本村東與竹港村相鄰,由南33線、南36線連通;西北與看坪村相鄰,由聚落南緣南33線向西北可達。

日治中期,樹仔脚附近地貌有很大的變化。1904年《臺灣堡圖》上的樹仔脚庄的北、西、南三邊皆為大型養魚池,迄1926年《臺灣地形圖》,樹子脚庄西北方與下破坪之間、西南方與頂義合之間的養魚池面積大幅縮減,往南與七十二份(竹橋村)之間有通往下義合(義合村)、北槺榔(槺榔村)至公地尾(永吉村)的鐵道橫越,地貌的改變顯然與糖業的發展有關。

民國71年(1982)改建的庄廟寶安宮,建物佔地600坪,係一雄偉建築。近年以庄廟為中心,持續在週邊建設社區活動中心、進行綠美化工程,以提供居民的休閒去處。村內機關學校僅有樹林國小,座落聚落南邊南33-1線西側。近1、20年來,本村曾大量種植哈蜜瓜、西瓜,產量大約在2001-2005年間達到最高峰,但之後此產業就逐漸式微。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樹仔脚
明鄭時期,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西湖鄉和角美鎮」一帶的黃姓先民來台拓荒,先居府城寧南檨仔林,後遷洲仔尾,再遷至「大埔」庄拓墾,114 較早移入的10多戶黃姓,在 庄外廣植稱為「樹仔」的黃槿(粿葉樹),因為居住在樹林裡面的稱為「樹仔內」,稍晚又有由大埔遷來的黃、王及謝姓聚居,據庄內耆老的說法,王姓及謝姓與黃姓在早期似有血緣關係,有「黃王謝本一家」的說法。

第二目 樹仔脚農場
在樹仔脚庄頭之西、台17線之東的農場。

第三項 宗族活動

第一目 黃姓「振生堂」
樹仔脚黃姓來臺祖名諱、生辰年月及生平事蹟不詳,僅知原籍「福建省泉州府馬巷分府同安縣11都西湖鄉」,傳世的祖龕上題字「振生堂」,黃姓以「振生堂開基祖」稱之。 「振生堂祖」來臺後,先在「大埔」(今蚶寮之北、七股溪南畔之浮洲)落脚,派下共6房,在「大埔」因水患而廢庄後,黃姓6房子孫散居附近塭仔內、蚶寮、檳榔林等聚落,由 於清代水患頻仍,後來亦有分散至溪南寮、學甲寮(今臺南市安南區)者,宗族遷移情形相當混亂,尤以大房、2房及5房迄今仍無法整理出較完整系譜;且有許多黃姓祖先神主牌,已被請入佳里黃祖厝祀奉,所以即便黃姓在樹仔脚庄為絕對大姓,但始終沒能建立宗祠。
「振生堂」派下6房,黃姓後裔稱為「大6房」。每年冬至前後,擇日於值年爐主處食祖酒,宗族並於食祖祭典時擲筊決定下年的爐主,並將「祖爐」 及帳冊等一併移交。另於每逢3年1科的「西港仔香」,當年的「清明節」則有共同掃墓祭祖的活動,但此活動於近年已逐漸式微,參加者並不多。

第二目 黃姓「興生堂」
「興生堂祖」黃合(1700-1780),係「振生堂祖」派下第3房,原在「大埔庄」從事米糖海運獲利頗豐,清代雍乾年間因含西港道淤塞,致不利海運而遷居樹仔脚庄,拓墾台江浮 覆埔地,大肆開闢田園之外,魚塭數百甲,據說出門巡田須騎馬。「興生堂」黃合公富甲一方,娶3妻,正妻陳氏生黃藩、黃混、黃蒲3子,於墾地「後方大水溝沿岸」建前、中、後3落大厝,藩公居前、混公居中、蒲公居後。「前厝」部份後裔遷「渡活塭」;「中厝」部份後裔遷「公地仔」;「後厝」部份後裔遷「七十二份庄」,部份後裔又遷「三股仔」,又再遷「義合庄」,後來一部份遷回「樹仔脚」。

第五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康王顧海邊,梁王顧溪墘。
清代的「大埔庄」,庄民以黃、王、謝三姓為主,共同供奉墾民由大陸帶來的神明。清咸豐2年(1852)的大水後廢庄,庄民四散附近各庄,依神明指示分配「三王二佛」至各 庄:樹仔脚──康府千歲、七十二份──梁府千歲、蚶寮及塭仔內──池府千歲、埔頂──楊府太師、溪南寮(曾文溪南)──普庵祖師。此後,凡屬海邊公事,皆由樹仔脚康府千歲出面化解;凡屬曾文溪北的公事,則請七十二份「梁府千歲」出面解決。故有「康王顧海邊,梁王顧溪墘」之說流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