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七股鄉誌 聚落篇~看坪村

第一項 村落概述

看坪村東與佳里鎮蚶寮里為鄰,村內包括頂看坪、下看坪及十一份仔等3聚落,全村面積4.1平方公里,2009年底人口數854人。日治時期原隸屬於樹仔脚庄(詳見本章「樹林村」一節),戰後另設為一村。村內以頂看坪福安宮為大廟,3聚落分屬福安宮、境安宮及興建中的文昌殿庄廟祭祀圈。

頂看坪為全村最大的聚落,也是對外路徑的主要交會處。由大埕村沿176線轉南34線往南,可至頂看坪;由七股村沿台17線向東轉南36線,可抵十一份仔,再向東北至頂看坪;由樹林村沿南33線往西北,經股尾、下看坪,可至頂看坪;由佳里鎮塭仔內,沿著南36線向西,經蚶寮里至頂看坪,為清代即存在的舊路徑,百多年來3聚落沿著此線發展成一個連續的聚落面。

頂、下看坪原稱為「頂、下破坪」,源於清乾隆53年(1788)原在洲仔尾的「洲南場」鹽場被洪水沖毀,曾遷到今破坪及鹽埕地一帶復晒,而在道光3年(1823)的大洪水中又被曾文溪支流(今七股溪)沖開,一分為二,鹽場南側因而殘破不堪,故以「破坪」稱呼。昔日亦有「靠坪」的名稱,一般的說法是此地原為內海淺坪,常有船隻行經此處則靠著淺坪無法通行。

以今地貌觀察,看坪全村大致位於今七股溪以南、樹林溪以北,西南半部幾乎全為魚塭,兩種說法皆有可信之處。一直到戰後設村時,才取諧音名為「看坪村」。而除前述魚塭外,村內的農作配合「嘉南大圳」供水,採稻作與甘蔗輪作,全村呈現半農半養殖魚業的農村景觀。

第二項 地名典故
第一目 頂看坪
是位於整個看坪村中最核心的聚落,1926年《臺灣地形圖》上,有「破埕尾」及「頂破坪」兩個相連的聚落,戰後則合稱為「頂看坪」。居民以陳姓為最大宗,最早入墾的陳繼善派下4 大房子孫為主;後來亦有部分「中洲陳」移入;另有張姓與竹橋張姓同宗。

第二目 下看坪、股尾仔及東爿仔
在看坪村中偏南的聚落,聚落較分散、規模也較小。原稱為「下破坪」,因開墾之初,位於頭股的尾端,又稱為「股尾仔」,以黃、林2姓為主。104 下看坪東南側的小聚落,因位 置偏東,稱為「東爿仔」,居民多姓黃。

第三目 十一份仔
位於「頂看坪」西南邊的小庄頭。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為開墾「七十二份」的第11
份;二為有11名墾戶向官府請墾之地。最早為樹仔脚黃姓5房所開墾,居住於地勢較高的聚
落東側,後來有謝、侯等姓遷入。

第四項 茶餘飯後

第一目 陳安騎馬巡田
據「頂破坪」多位庄民的共同說法,(清道光年間以後)最早入墾的是陳繼善。關於繼善的遷移、入墾情形,陳姓族人並不清楚,但流傳著他是清代的舉人,此點仍待考證。庄人普遍流傳著,陳繼善是擁有北至港墘仔(佳里鎮),西至七股寮仔(七股村),南至蚶寮(西港鄉),總計達「數百甲」田產的「大地主」,以及陳繼善的長子陳安「騎馬巡田」,成為破坪庄內之美談。
依史料看來,破坪庄陳家擁有土地最大之時期,應是成於陳繼善的長子──陳安之手。陳繼善於清同治8年(1869),曾在今七股村七股溪畔為「聖媽仔」(今改稱「鎮山元帥」)建草祠(今「振安宮」之前身),以鎮經常擾人的「豬母精」。又陳安曾買過一筆「土名48份內第4股內」,「又帶股尾」之「熟園」 ,位址「東至黃大曾園界;西至黃煦園界;南至拾壹份埔園界;北至厝脚」。加上古文書之中「公館貳捌抽分」(「租館」抽佃農當年收成之20%為租金)之描述,陳家土地面積大至須設「公館」管理,可以想像傳說中的陳家土地面積真有數百甲之大,理所當然的也能想像陳安必須「騎馬巡田」的景象。
而陳家擁有的田產,大概也在陳安的時代開始散失。陳安在明治35年(1902)賣掉前述之土地,售予七股寮庄曾朝基。 陳安及其長子陳得在日治時期曾任保正,據庄民的說法,今七股國小(日治時期的七股公學校)的校地,是陳安捐地建成的。所以大家都笑稱陳安的子孫就讀七股國小是不必繳學費的;而就陳家人的說法,陳家的土地,後來都被「三七五去了」(戰後的土地改革中被放領了)。

陳繼善派下有4大房頭傳世,迄今仍是當地大族。戰後看坪村歷屆村長中的陳玉興、陳吉發、陳全慶、陳金獅,皆為陳繼善之後裔。「陳家歷代祖先牌位」依4房頭之順序輪祀,於每年農曆過年祭祖,輪至下一房頭。在「頂破坪」舊庄廟前、今庄廟後方之「堀仔」,係陳家4大房之「公堀」,多年前陳姓宗族於祭祖日,仍有進行「涸堀」宗族活動,十分有趣。

第二目 還要多久才會到「七十二份」?
傳言曾有布袋戲班,南下要往「七十二份」作戲,來到此地打聽之下知道到了「十一份仔」,大家驚訝的相互討論,認為經過千辛萬苦,走了好幾天才走到「十一份」,還要走多久才會到「七十二份」?於是整個戲班就調頭打道回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